010-51659996

用友动态

YONYOU News

协同,因应工作方式变革的挑战

  • 作者: 利诚伟业 市场部
  • 时间: 2014-12-03 13:52:28
  • 点击率: 194072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工作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规模之大、意义之深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投身到了这场工作的巨大变革之中。

改变人类工作行为的四大驱动技术簇

技术的创新总是在延展着人类器官的功能和力量,当这种力量能够普遍地发源于普罗大众 的时候,对现有社会的结构和运转秩序的影响和冲击就不止是排山倒海了。从历史的视野来看,这种革命带来的常常是对社会结构的摧毁和重构。人类社会发展到如 今这个时代,恰好有四大创新技术簇突破、成熟,继续快速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纵深发展。这四大技术簇共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在发生着人类社会系 统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协同效应,未来可能超出任何未来学家所做的预言。

这四大技术簇分别是:移动互联云技术簇、感知定位万物互联技术簇、大数据产生处理应用技术簇、人机社交化技术簇。

移动互联云技术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各种接入技术、云计算、云存储、云平台、云应用等。

感知定位万物互联技术簇——LBS等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识别技术、M2M技术、物联网技术。

大数据产生处理应用技术簇——数据生产、数据采集、数据发现和挖掘、大数据分析处理、大数据应用技术。

人机社交化技术簇——社交网络、企业社会化、BYODBYOA、人机技术、Web3.0技术。

四大创新技术簇的发展和普及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些看上去是悄然的,但却是 普遍的、深远的。首先就是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如果说是技术改变了我们,倒不如说是当技术和环境发生了改变,并出现了新的行为可能性时,我们自愿 选择了改变自己的行为。人们的工作行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移动物体和自身的行为,对物体或物料的变形和加工行为;另一类是对信息的搜集、加工处 理和产出行为。早在上一世纪六十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在今天已经遍布于世。对于前一种劳作,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取代。前两年 富士康的组装流水线上连续发生了员工跳楼自杀(十二连跳)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为此富士康公司的老板郭台铭决定在未来的几年里引入一百五十万名机 器人上岗。这件事情并不是说说算了,而是真实推进,并且不只是富士康一家。这反映了一个事实,机器正越来越多取代人类的工作,特别是体力工作。而人的工作 则越来越变化为知识型的信息工作。从我们工作的实际场景分析一下就看得更清楚了:我们如今的工作从工作对象来看,更多的是信息;工作的成果有更多的是信息 形式;无论做什么事情:运营、管理,做策划、决策、分析研究、沟通讨论、开发创意等,都是通过信息进行。所以说我们的工作介质主要是信息,而我们的员工越 来越成为知识型员工。

技术驱动工作行为的四大变革

时间维度的变革 知 识型工作,由于其工作对象、工作成果、工作介质都是信息,从而就使得工作行为脱离了物料场所的限制。用友的毛江华曾经转述一位业界分析人士对这种状况的表 述,相当确切且形象——人们将不为工作而移动自身。因为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让我们随时随地访问和获取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与需要协作的人沟通互 动。最终的结果就是随时都可以工作。过去我们要在工场(工厂)、办公室,要在物料所在的场所才能工作,于是我们有了工作时间的限制,有了早晚班、三班倒的 时间安排。典型的工作时间模式为朝九晚五。如今我们可以7x24x365全时区,只要你想就可以工作。我们的工作过去还受世界 时区差异限制,不同时区的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表。你想工作的时候,大洋彼岸的跨国公司同事或者生意伙伴却正在睡觉。而今这也不成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互 联网技术为全世界的人构建了一个协同工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高效的异步沟通工具。

空间维度的变革 工 作是一种一起做的协作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行为,它往往服务于某个或某种组织如工厂、企业等。一起做的前提条件是同时共现,即在相同的时 间或时间段里、在相同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的不同部分。因为人们需要协调步调、互动调试最终还要整合工作成果。这就局限了人们的工作场所, 因为要对相同的物料或事物进行操作。还因为操作中要进行沟通和协调。当工作对象成为信息的时候,我们知道这种工作物可以近乎于零的成本进行复制和传 递。而工作者又可以不用见面就进行沟通,当然这是拜移动互联网技术所赐。视频技术又可以让我们不必移动自身就能实现面对面沟通,这就是人们的工作空间 扩展到了泛在的尺度——时空域统一,即泛在的全时空工作。

规模尺度的变革 如 果问今天人类的连接能力的话,那就可以用无极限来形容了。人与人之间通过互联网可以瞬间连接联通所有人,不使用网络服务的人除外。这使得人类协作的规模达 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隶属于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无论居住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共同参与一件事情的可能。都可能动态地成为一个的成员。 这种群可能是客户群、宗教教众群、某人某事某品牌的粉丝群等。基于互联网的组织规模可能非常大。假如我们把以C2C商业模式运营的网站也视为一个企业的话,它的企业规模就是它的网民数。

工作方式的变革 当 我们的工作介质和工作对象都是信息的时候,个体之间的协作——协同工作就可以冲破同时共现的限制。因为通讯和移动互联技术已经可以接近于零的边际成 本,将工作物料”——对象和介质呈现于每一个协作者的面前,并且是随时、按需。实时的音频、视频多媒体沟通,让多个协同工作者就像面对面一样交流互动。 这几乎就等同于同时共现。 实时同步协作借助移动互联和云计算技术得以实现,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看明白。实际上,整个信息 技术簇的进步共同发挥作用,使得人们的异步协作得以实现,同样对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一个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召开的一个会议,其中有一个应 该参加的重要专家未能到会,这对会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和损失。会议结束,这件事情就终结了,损失和缺憾就被定格在刚刚过去的历史中。而今天事情完 全不,首先他这个重要的专家可以远程视频参加会议,比如使用思科的网真系统,就如同身临其境。其次,也是意义更为深远的,这次会议的整个过程被全息地储存 了下来,人们随时可以让这段历史重演,人们可以后续参加会议,实现异步协作。 更为可贵的是在协同技术平台支撑之下,这个会议会继续进行,会议任何参与者无论是原始参加者还是后来续约进来的,谁都可以持续关注会议的最新进展,并再次进入会议继续与后来的发言者进行讨论。

信息-知识型工作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信息、存取信息资源、沟通其他人(即与他人协同)。确切的描述为随时随地便捷地接入工作。接入工作被定义为:接入信息端点、接入信息运转操作系统、接入生产系统、接入他人和团队。

接入信息端点 接入到各式各样的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信息端点指的是能够联通网络系统或平台的终端或工具,可以是电脑、平板、手机、可穿戴设备等。

接入信息运转操作系统 接入到任何工作系统之中,比如企业组织的ERPCRMOA等各种业务系统。

接入生产系统 可以接入智能制造流水线等作业系统。这一点可以从工业4.0的发展看出一点端倪。

接入他人和团队 可以接入工作组、群和社区,团队、他人。

工作方式变革的挑战

在哪里、与谁一起、如何工作。这构成人们的工作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 作方式。首先是通讯技术,自远古以来就在改变着人类的协同活动,通讯技术使得人们不必同时出现在某一个地点就可以共享信息,从而可以协调行动,实现协作。 从电话、传真到互联网,再到移动通讯、移动互联网,人们已经彻底解决了信息协作的同时共现性问题。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协作,已经实现了移 动、泛在、互联式的工作——在任何地点、以任意方式、与任意需要的人和信息互联并协同工作。

人们的工作方式除了与获取和沟通信息的方式密切相关之外,更与组织的结构和运转方式 相关联,甚至取决于组织的流程结构和运转特征。不经意间,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和处 理问题的方式。这个世界变了,从人们的居家生活、娱乐休闲,到人们的工作空间——假如说还是办公室的话。这个世界变平了——扁平化,这意味着人类组织,企 业和其他任何社会机构,一直普遍采用的层级式管理架构的解体,基于此层级结构而采用的各种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失效了。(《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人们的生活从基本的层次上,时间和空间都越来越碎片化,人们开始把时间切成更碎、更小的片段 来做不同的事情,甚至做不同的行为、思考不同的问题。人们不断地切换信息内存,阅读更小的信息片段,在一个本已短小的时间单元里分时地处理不同类型的 事物或任务。微信、微博、微阅读,微碎化的生活(《互联网:碎片化生存》(Internet: Live in Fragmentation),貌似个体行为上的改变,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关系和协作效率。工业革命以降所开创和沿用着的组织生产模式——同时、共现式协作越来越困难,成本提高,成效降低。当然,这可以用另一种新的协作——互联模式来取代并获得更高的成效。互联网和Web2.0技 术的普惠应用导致了社会的人的重新发现,在互联社会里每一个人重新以自我的感受、判断、价值和创造与其他人连接、沟通、交互,使信息的技术流程把人的社会 化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远超越了以往有限时空共现的交往限制,在亿万差级阈值超越之后互联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将是社交化的。这还意味着组 织-企业边界的模糊和关系高度繁复,这改变了每一个人在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低位(《企业2.0》(Enterprise 2.0: New Collaborative Tools for Your Organization’s Toughest Challenges))。扁平化、碎片化、社交化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组织的去中心化,一直行之有效的组织管控模式开始逐渐失去效力。(《失控》(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这个时代的信息关键词:移动、泛在、互联,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移动代表移动互联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互联的不仅是通信,还包括语音、文本、图像、视频、会议、多感知……泛在不仅表征社会组织的业务运转方式,也反映了业务分布导致人员分布的全球全时化,7x24x365的同异步工作方式;通过网络互联爆发了社交化商务、企业社会化(企业2.0)。概括起来就是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社交化、扁平化情境下企业人和资源的移动、互联、泛在式的配置和运营。如果要使得这种配置和运转高效进行,必须克服基于同时性-共现性的工业革命时代管理方式的失效。

移动互联时代工作和工作管理的支撑系统——协同平台

正像自动化流水线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效率提升和科学管理一样,新一代的信息化系统就构成了知识型员工作业其上的智能流水线。发展成熟的协同OA早已演变了其OA的内涵,已经成为工作自动化,并且特指知识型员工或者信息工作者的工作-作业自动化Operation Automation。此时,社会化的协同工具——个人社会化协作软件已经普及,即时通信QQ、微信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凯文·凯利后来定义的亿万差级,这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信息协作关系的质变。中国管理软件独有的品类——协同软件,从最初的在社会化协同工具上开辟并维持协同工作区的方式已经演变成为工作和工作管理的智能化支撑平台。实现了从个人协作到组织协同的跃变。

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和协作关系的重构,对所有企业应用软件提出了协同化的要求。 这就是碎片化、扁平化、去中心化和社交化。这导致了管理软件协同化的趋势。也让人们认识到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两种信息化系统,一种是业务系统,一种 是管理系统。协同平台在其技术的演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管理型系统。中国市场上的主流协同软件厂商都认同一个事实:企业应用的泛互联网化。如果说 中国企业管理软件的模式受到深刻的冲击的话,企业软件应用的泛在互联和社交化趋势应当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因为它颠覆软件的应用方式,颠覆现有的企业软件 架构,改变企业选择和购买软件的方式。协同管理平台此时恰恰可以承担将这种需求和趋势落地的使命。从而真正实现企业应用软件的管理价值。工业革命的真正动 力实际上是人和机器的糅合——人与机器流水线的结合。而协同管理平台正是信息的流水线体系,人与信息流程线的融合,正是协同管理平台OA——Organization Accordance Platform组织协同平台所要实现管理飞跃。

工业革命让工人走上机器流水线,借助Organization Accordance Platform提供沟通、协作、流程、知识引擎和信息、人员、作业、绩效等管理功能,OA变革让员工进入信息协同流水线。正如凯文·凯利所预言的那样,这将是一个人机合一Web3.0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协同的话,对信息的价值及其成果简直是灭顶之灾。(作/陈飔)